欧洲经济衰退,政府不愿伸出援手。 来自中国的需求会拯救欧洲吗?

written by Fabio Sdogati and Yiwen Zhou

当前的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五年之久,且并未呈现复苏迹象。在过去的三年里,笼罩在经济衰退阴霾中的国家政府无一不拒绝,并仍然拒绝采取唯一可以扭转局势的举措,即:刺激总需求。

但这个现象并不是一如既往。在不远的过去,曾经政府选择刺激经济需求并非罪过。很多人都记得,2008年11月,中国政府第一个采取赤字性财政扩张政策。中国政府向市场投资四万亿人民币,即五千七百六十亿美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占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当时全球都很感激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2009年二月,美国国会随即通过了七千八百七十亿美元针对2009财年的救市计划。由于较大的财政支出和较少的财政收入,美国当年的GDP增幅为5.6%

但是2009年十月,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此举震惊世界。三年来,欧洲经济衰退阴霾渐厚,失业率居高不下,且四大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无一奏效:人均可支配收入走低,企业负面展望严重并无意投资于市场,出口增长步伐放缓且显著慢于进口,政府采取所谓的“简朴”作风,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消费需求来自哪里?还像2008年一样再次来自中国吗?新兴经济体会扭转局势,纾缓经济衰退吗?如果它们这样做,最有效的方式是刺激内需,将国内生产由定位于国外市场到国内市场,加快从欧洲和其它高人均收入国家进口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分析评估是否存在上述迹象,我们着眼于中国市场,并从三个层面寻求证据:政策争论,贸易平衡和人民币汇率。

1. 政策争论

在中国,“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制定目标和方向。在由温家宝同志建议,国务院颁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将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期(2011-2015年)致力于社会公众事业,将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提升全民教育程度。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提出坚持医疗卫生保障系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并特别提出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该计划还提出中国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至此,中国已通过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走出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

面对人民币汇率浮动,中国政府提出将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我们的问题是:有多少政策陈述可以从贸易数据和货币汇率中看到?

2.从政策陈述到确凿的证据:贸易差

图标1显示中国进出口总额月度数据。(单位: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出口超出进口,且有逐步扩大趋势。因此,全球贸易数据初步显示“十二五规划”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图表2中的数据似乎预测了一个即将反转的出口导向。图表2显示的是与去年同期比的百分比差值,即与十二个月前的数据做比较。如果可以观察到相对于出口,进口呈现更快增速,我们可以姑且认为中国开始更加倾向于进口。但事实并非如此。上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总出口仍然呈现比进口更快的增速。

为了分析是否任何进口的偶然增速和出口的减速同时呈现,我们运用图表3观察贸易流与上月环比的百分比差值。表中并未显示两比率的显著差值。

最后,总结所有上述数据,图表4显示中国贸易差一直在变化,且依然没有证据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正在迎接全球的需求总量。

3.从政策陈述到确凿的证据:人民币汇率

名义汇率的波动或许是国家贸易政策的较好指标。图表5显示人民币自2010年夏季以来持续升值,并已经从6.8元/美元缓慢升值至6.3元/美元。货币升值如果像传统一样,应该缩小贸易差,但这里并非如此。除非中国强有力的生产力削弱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否则不能解释明显不相关的汇率和贸易差。当然这个假设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查验证。

4.总结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宣布从出口导向型国家转向内需导向型国家。与此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官方文件陈述下一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扩大内需。社会福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政府列为重中之重。减税和增加社会公众服务财政支出亦在列。

从高人均收入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希望来自中国的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本国财政紧缩的影响吗?这里提出的初步证据显示这些国家暂时还无法抓住这样的良性效果。或者委婉地说:你想要衰退,你走向衰退。中国不能成为世界的救星,至少现在不是。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